Phone: Email: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24-10-12 17:05:14 34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下棋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中国象棋和围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想一想,要求李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么?请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并与同学交流。   指名板演,并组织讲评。   提问:如果列综合算式解答这道题,可以怎么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3+15×4。   2、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展开教学   1、教学例1。   启发:你会算这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吗?请同学们先根据例题中的填空想一想,这道算式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再试着算一算。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追问:你觉得按这样的顺序计算正确吗?能联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来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吗?   比较分别计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两种情况。提问:谁的计算过程更简略一些?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一道三步混合运算的算式,你能试一试吗?先算出结果,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2)反馈,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3、引导归纳。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都是不含括号的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做练习十一第2题。   (1)出示左边一组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练习后,试着解释两道题得数相等的道理。   (3)出示右边一组题,让学生先按顺序计算,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出示题目,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合唱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求书法组和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算出哪个组的人数?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组织反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掌握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90%以上。   2.体会使用计算器工具进行计算更简单,更快捷,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3.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   用计算器正确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计算器上暗处纯小数的简便方法,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算一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共8题。   0.2+0.8=   0.76-0.36=   5+4.8=   6.9-0.5=   5.4+3.6=   7.72-6.52=   3.6+2.1=   9.1-1.1=   二、自学例3。(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3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2.尝试用计算器计算。(你遇到什么问题?)   3.对照书本第52页例3的提示,自己的方法不同在哪里?怎样按键更简便?   4.模仿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4.75+12.63=   7.03-0.895=   0.268+3.87=   导学要点:   在计算器上输入小数,可以按照顺序依次按键。   用计算器再算一遍,进行检验。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在计算器上输入买铅笔的钱数的?   2.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还可以怎样按键?   4.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第52页试一试,用计算器计算并验算。   点拨:可以直接利用例3的得数来列式计算,也可以用100一次减去每种商品的金额。   2.第52页练一练,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同桌互相核对计算结果。   提醒:   要按照运算顺序连贯地进行计算。   (二)比较练习。   1.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1题。   每桌南边的学生用笔算或口算进行计算;每桌北边的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2题。   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填表   示范:   用上月余额减去9月2日买米、油等的金额等于9月2日的余额。   点拨:   用上次余额减去本次用去的金额就等于本次余额。将两次收入相加等于合计收入,7次支出相加等于合计支出。   (三)探索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3题。   用计算器计算上面三题   思考:这三题有什么规律吗?   用计算器完成第四题   (四)应用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四题   先列式,再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创编练习。   1.小马虎在计算1.86加上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2.19,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答案吗?   2.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111111222222÷333334=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慨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重点:质数和合效的概念。   教学难点:   质数、台数、济数、偶数的区别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给教室里的人分类。体会:同样的事物,依据不问的分类标准,可以有多种小-的分类方法。明确:分类的际准很重要。   一、复习旧知   说一说,在我们学习的空间,你可以得到那些数?(要求与同学说的尽也不重复)   给这些自然数分类。根据自然数能不能被2整除,可以分成新数和偶数两类。   板书对应的集合图。   自然数   (能不能被2整除)   把学生列举的数填写在对应的集合圈里。   问:看了集合图,你想说什么么?(学生看图说自己的想法,复习奇数和偶数的有关知识)   说明:这是一种有价值的分类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很有用。   问:想不想学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关于新的分类方法,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进行新课   今天我们就用找约数的方法来给自然数分类。   复习:什么叫约数?怎样找一个数所有的约数?   同桌合作.找出列举的.各数的所有的约数。(同时板演)   引导学生观察:观察以上各数所含的数的个数,你能把它们分成几种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自然数   (约数的个数)   (只有两个约数)(有3个或3个以上的约数)   引导学生思考:只含有两个约数的,这两个约数有什么特点?引出约数的概念。   明确合数的概念.提问:合数至少有几个约数?想一想:1的约数有哪几个?它是质数吗?它是合数吗?   明确:这是一种新的分类方法。看厂集合圈,你想说什么?(学生看图说自己的想法,巩固寺数阳台数的知识)   猜一猜:奇数有多少个?合数呢?   明确:因为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新数阳偶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出示例1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5、28、31、53、77、89   学生独立完成。   问:你是怎么判断的?   明确:可以找出每个数所有的约数,再根据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来判断;一个数,只有找到1和它本身以外的第三个约束,就能判断这个数是合数还是质数。不必找出所有的约数来,这样可以提高判断的效率。   说明: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还可以查表。100以内的质数比较常用,看书本上的100以内的质数表。用质数表检查对例子1的判断是否正确。   完成练一练。   三、练习巩固   1、坚持下面各数的约数的个数,指出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再用质数表检查。   22、29、35、49、5179、83   2、出示2到50的数。先划掉2的倍数,再依次划掉3、5、7的倍数(但2、3、5、7本身不划掉。)   学生操作后,提问:剩下的都是什么数?   告诉学生:古代的数学家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找质数的。   四、全课总结   学到这里,一种新的分类方法,你掌握了吗?学生回答:相机揭示课题,质数和合数   讨论:质数、合数、奇数、偶数之间是这样的关系呢?   五、布置作业(略)。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   教材学情:   《折纸》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五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时已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上一个单元里又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知识点都已具备,在这节课里,重点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正方形纸片   教学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即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小结→巩固应用。在老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思维的主线,学生先想先做,老师后讲后帮;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在主要运用“引探教学法”的同时,结合运用直观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知识迁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具体的情景和数学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   教学学法:   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在计算法则的引入和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合作交流做法,真正地让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体验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运用,经历观察、探索、归纳的数学活动,自主推导计算法则。具体学法有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练习巩固法等。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复习导入,铺垫孕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巧设练习,巩固新知→课堂评价,师生小结等五大环节。   一、复习导入,铺垫孕伏   我通过设计“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和“口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复习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目的是为学好新课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手工折纸”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知识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才能创造性地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本教学环节是主要环节,我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我放手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算一算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师生验证、讨论交流等形式,逐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还故意出错题让学生判断,以此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第二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由于学生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所以在此环节中,我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思考独立完成,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学能力。   第三步,算法优化。在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减法的过程中,学生分别用了折纸、画图和计算的不同解法,我让学生比较哪一种算法更好、更方便,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中选择算法化。   第四步,讨论归纳计算法则。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归纳。通过发挥学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计算法则。   四、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如“看图填一填”。旨在展示计算全过程,给差生“拐杖”,力保“双基”。   2.综合练习,如“计算”。完成这一层次的练习不仅要用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而且要综合运用“通分”、“约分”、“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等知识点,设计意图在于强化算理,提高计算技能。   3.应用练习,如“解决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五、课堂评价,师生小结   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意识;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重点难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具准备】   课件两盒铅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新课。   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师: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准备怎么拿呢?   生1: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生2: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1/2。   学生活动,一位学生拿出3枝笔,另一个学生拿出4枝笔。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他们拿出的枝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枝,一个是4枝,这是为什么呢?   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生:我们认识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多。   生:有可能数错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吗?   师:告诉大家总枝数是多少,1/2是多少枝。   生1:全部是8枝,1/2是4枝。   生2:全部的铅笔是6枝,1/2是3枝。   师:真的是不一样多,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二、练一练   1.看数学书说一说,小林和小明一样多吗?笑笑和小红一样多吗?说说理由。   2.画一画,说说画法对吗?为什么?还有别的画法吗?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1、2、3,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2.第4题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举例说明。第5、6题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四、思考题。放学后独立完成,课后讲评。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结合实际展开教学。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已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拿水性笔,画一画,分数小游戏,辩一辩等活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不一样多。平时教学中还要多举些例子,可以培养学生对整体“1”的认识,为较难的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   教学内容:   课本第2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面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   4、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的能力,能合理地运用“割”、“补”等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组合及分解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多平面图形?   导学要点: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识组合图形。像这样由几种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组合图形。   2、感知:组合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生举例),今天,我们就结合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小组合作探究   1、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交流   复习   (1)说说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说说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自学21页的例10   (1)导学单   1)小组合作将组合图形分成我们学习过的图形。说说你的分法,你是怎样想的?   2)尝试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3)思考:组合图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导学要点:   (1)分割法:将整体分成几个基本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和。   (2)添补法:用一个大图形减去一个小图形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两种解法你喜欢用哪一种解法?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交流   1)从例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组合图形,我们可以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2)由于方法不同,我们计算组合图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3)求组合图形面积时关键是做什么?   导学要点:   (1)要根据原来图形的特点进行思考。   (2)要便于利用已知条件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3)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割补。   (3)全班交流   1)学生举例并解答(前置作业我的例子)   2)结合学生自己举的例子解答讲解。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本第21页练一练   (1)生独立计算。   (2)生展示思路。   点拨: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基本策略:把原来的图形先分割成几个基本图形,再求这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只和;或者先把原来的图形拼补一个基本图形,再求相关基本图形面积之差。   2、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1题前两题。   点拨:   (1)引导说说第一个图形梯形的上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是怎样看出来的?   (2)引导说说第二个图形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是怎样看出来的?   3、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二题   点拨:   引导说说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过程。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根据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求商的近似值有兴趣,体会取商的近似值与现实问题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生对话。由“知道哪些自然灾害”到“自然灾害发生时哪些人战斗在第一线及经常发生哪些事情”,引出少先队员慰问解放军的问题情境。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自然常识,激发学生热爱解放军的情感,自然引出送果篮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自主计算   1、提出“平均每个果篮中有多少钱的'水果”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用竖式算一算。   (设计意图:给学生在已有知识背景下自主探索,初步体验商的小数位数特别多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2、交流计算情况。让计算出不同位数的同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板书,使学生体验商的小数位太多啦。   (设计意图:展示不同计算结果,让学生感受计算结果多样化,进一步体验商的小数位数特别多,产生求知的需要,为求商的近似值打下基础。)   3、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然后观察计算结果,说说发现了什么。确信158除以7除不尽。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计算,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除不尽的共识。)   三、求近似值   1、教师说明,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想法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取商的近似值与现实问题的联系,为下面用不同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作铺垫。)   2、师生共同完成158÷7的商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取商的近似值。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积的近似值的已有知识经验取商的近似值。)   3、让学生读书上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说法的机会。   (设计意图:在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值,阅读方法概念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表述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使知识内化,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初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过程和方法   经历小数的发现、认识过程和必要性,感知知识与生活以及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的习惯   重点: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并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难点:   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和他们之间的进率   课前准备:   课件、电子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游戏:测一测(师生测)   (1)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看到过小数?   (2)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找的小数。(出示课件1、2)   2、揭示小数的产生:   师:像这些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时我们通常用小数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的.性质。(板书)   师: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下以前学过的东西。(课件展示第3张幻灯片)   二、探索新知   (一)教授新知:认识小数表示的性质   1、师出示三个正方体,现在老师想把它平均分成若干分。请看一看,想一想有多少等分?   2、课件展示把正方体分别平均分成10份、100份和1000份。(课件上要展示出分的过程),边分边问:平均分成了多少份?(10份、100份、1000份)   3、现在老师再将每个正方体其中的某些部分涂上颜色。请讨论可以用哪三个小数表示这三幅图中的阴影部分,他们都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4、刚才我们总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那你认为什么是小数呢?   5、师总结小数的性质。   (二)认识计数单位   (三)整理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最小的计数单位是(),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这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三、课堂活动(口答)   完成课堂活动第1、4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本节课收获)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能力目标:在具体情景中对整数加减法的意义进行迁移,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   4、重点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5、难点能熟练掌握并养成最后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的习惯。   教学过程   创境激疑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1、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刚刚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你能举了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师板书两个分数:看着这两个分数,你能想到哪些有关的分数知识?(学生回答。)   2、师:同学们复习的很全面,我们再具体做个练习好吗?   合作探究二、新课讲授,总结规律:   1、学习例题1:   师:刚才的复习告诉我,大家对分数知识掌握的很好。还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对分数的`计算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教师板书课题。   A、创设情境,出示题目:   B、出示例题1   师:请说出图上有什么信息?   (1)学生分析读题,列式,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含义   (2)你能大胆的猜测一下计算结果吗?学生说出得数。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证明得数是正确的。同桌或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   (3)方法展示:   图示法、线段法、数分数单位法。   2、学习例题2   师:刚刚学习了同分母的加法,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同分母的减法。   A、教师板书两个分数、   (1)师:你能用这两个分数编一道减法应用题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2)师:老师也用这两个分数编了一道减法应用题,想看吗?   B、出示例题2:为什么用减法呢?小数减法的含义和整数减法的含义。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并会灵活地应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   通过预习你观察到到了什么?   生:图中画阴影部分的那一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底面。师强调:这个面是由摆放的方式决定的。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面积。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2)怎样求长方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即S=ab)怎样求正方体的底面积?(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即S=)   (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统一   思考:我们能不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公式呢?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棱长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3.练习:   完成P43“做一做”第2题。讲解:“横截面”通过实物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他的实际意义,懂得一个物体平放,立体图形的左面和右面就叫做横截面,如果竖起来,横截面就成了底面。所以   三、巩固练习:完成P45题8。   四、练习拓展:   1.计算:   2.一根长方体木料,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0.15,长2m。5根这样的木料体积一共是多少?   3.有100块底面积是42,高6cm的立方体石块。这些石块的体积一共是多少?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的和是48cm,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重点:   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难点:   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观察   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2.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   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三、拓展应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1.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2.从一个面看到物体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摆放方式。   3.知道从两个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以确定小立方体的个数范围。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况,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操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   教学重点   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量杯、石块   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   1、出示石块   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极书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制高测量方案,再实实实际测量,能直接用公式吗?   不能怎么办?   三、进行实验   1、将石块取入盛有一高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测量出容器的底面长、宽和小面高分别是多少/   2、放入石块前水高约18cm,放入石块后水面高30cm。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观察石块   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动手测量   水面高、底面长、宽分别是多少?   (老师测量的让学生量出来)   学生口算出水面升高了12cm。   生:底面积乘高是石块的体积。   并且列式计算   学生可以做实验,也可以由老师做,学生观察,并说如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的第二种方法。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引志学生操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高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验测量。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师板书:   20×10×12=2400(cm3)   =2.4(dm3)   3、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   三、试一试   1、在一个长方体容嚣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2、测量一粒黄正折体体积   学生根据题中的二倍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放入石块前,容嚣里的水是满的,放入石堠后,溢出的水在水槽中,倒入量西湖里,有多少这亳升,就是石块的体积。   通过两个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让学生运用在操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3   活动目标   通过发豆芽活动,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运用多种途径查询和收集相关资料,并能运用数学的方法记录和描述豆芽的生长情况,培养同学们动手实践、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并先做一次实验。学生分组准备黄豆、绿豆各50g,以及发豆芽的器皿。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豆芽的生长过程吗?你自己发过豆芽吗?   2.学生根据查询的资料和咨询科学教师得到的知识进行交流。   3.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我们也来试一试发豆芽。   揭示课题:发豆芽。   二、讨论交流,得出活动步骤   1.提问:发豆芽要做哪些准备?怎样记录发豆芽的过程呢?对最后的记录如何分析呢?   结合学生的`交流,得出本次活动的主要步骤:调查与收集;发制与记录;整理与分析;推测与应用。   2.学生结合教材了解4个环节应该做什么,并在全班交流。   教师重点提问:发豆芽的统计图画什么好?为什么?如何计算发豆芽的盈利情况?   三、学生分组活动   1.教师演示发豆芽的过程。   2.教师提出要求:   (1)发豆芽活动要做的事情比较多,我们要分组进行,每组5个人。   (2)为了方便观察与记录,我们都将豆芽统一放在教室里进行观察,每天每个组在固定时间进行浇水。   3.各组学生进行发豆芽实验。   时间大约是6天。教师对各组实验的情况进行适时的指导,对各组的记录进行及时督促与检查。各组在发豆芽完成后,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制作好相应的统计图表,写好分析总结。   四、小组交流,感受价值   交流发豆芽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   五、观察、记录、分析   1.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大约6天时间)   2.记录豆芽的生长情况。(每天进行记录)   3.把豆芽的生长情况制成统计图表。   4.分析统计图表,写好总结。   六、总结反思   小组结合统计图汇报豆芽生长情况,说说在发豆芽活动中的收获。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4   教学要求   1、根据正方体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和例3的实物模型、投影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看图并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看看各自准备的正方体回答问题。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样?   (3)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合作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①题中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   ②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③小组合作,寻找计算方法。   3×3×6或者32×6   =9×6=9×6   =54(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   说明:上面两种做法都对,32表示2个3相乘。   2.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如:投影显示例3,拿出实物模型。   (1)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①售米的木箱是什么体?   ②“上面没盖”就是没有哪一个面?   ③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2)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计算。   (3)学生讲所列出的算式的含义,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做第27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讲一讲自已是怎样想的,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5、6、7题。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小数除法的异同,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理解算理。   5、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6、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集体订正。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   96.6÷42   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方”并解决土石方计算问题的过程。   2、了解“方”的具体含义,能够灵活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3、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演变成“横截面的面积乘长”。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引思。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有关内容,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体积?体积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是什么?   (3)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问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体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自主互动,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题1:让学生读题,讨论:挖出的土与地窖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师介绍“方”,让学生用方描述挖出的土。   课件出示例题及拦河坝的和示意图。   让学生观察,问: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怎样计算拦河坝的体积?为什么这样计算?使学生知道:拦河坝的体积=底面积×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三、应用拓展,反思交流。   应用:   (1)试一试帮助学生弄清图意,然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解决。   (2)练一练第1、2题,帮助学生理解题中的事物和信息,再独立完成。   第3、4题,让学生先说一说,要解决问题,先要求出什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7   一、教学目标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二、重点难点   整点: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   难点:学生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请同学们把书P18页,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地毯图,看看它有什么特征。   2、小组讨论。   3、汇报:对称图形、边长为14米的正方形、图案由蓝色组成。   4、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3、小组内交流、讨论。   4、全班汇报。   a)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b)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c)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d)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兰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5、师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第一题。   (1)学生独立思考,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第二题。独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三题。   (1)学生独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反馈答案。   (2)学生观察结果,说发现。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   第(2)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四)总结   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设计上讲,我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主体的新理念,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在大胆猜测、积极尝试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不同情况优化选择。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8   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一一对应思想。   3、初步建立坐标系的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能运用数对表示指定的位置。   2、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图形或地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提问:怎样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要先确定列数,再确定行数,即(列数,行数)。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明确要先确定列数,再确定行数,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1)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这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与横线的交点上。   (2)师谈话引出问题。   不仅找座位需要确定位置,看图时我们也要确定位置。这张动物园图很清楚地表示了每个场馆的位置,你能说出这个场馆分成了几行几列吗?(0表示列和行的起始)   (3)用数对表示位置。   (4)在图上表示场馆的位置。   出示飞禽馆(1,1),学生说明位置后,再在图上标出位置。   学生独立标出猩猩馆(0,3),狮虎山(4,3)的位置,然后再投影订正。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同一行或同一列的数对,有什么地方相同,什么不同?   小结: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3、适时练习: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4、小结:想一想:怎样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先找出数对表示的是第几列,第几行,然后在列数与行数相交处描点,标上名称。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会根据题目中所给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具体物体的位置。   三、课堂总结   谈谈今天你的收获?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的特征。   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进行综合判断.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   1、我们已经掌握了约数、倍数的意义,谁能根据整除的意义判断这几个数能否被2或5整除?   2、导入:你们通过笔算都能判断出哪个数能被2整除,哪个数能被5整除。想不想不用笔算就判断出一个数能否被2或5整除呢?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的特征.   3、反馈练习:大家检验具有这种特征的数是不是能被5整除。   4、判断:下面哪些数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   思考:哪些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呢?(60130)   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总结:个位上是0的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的特征是今后学习通分、约分、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希望同学们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四、课后作业   用5、6、8排成一个三位数,使它是2的倍数;再排成一个三位数,使它是5的倍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   教学内容:   数学第九册教材P27页例7和例8   教学要求:   认识循环小数的特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计法。   教学重点:   循环小数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认识循环小数的`特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计法。   三、呈现自学指导(1):   1、认真看课本27页,观察400÷75的竖式计算,说说你的发现。   2、思考:这个竖式如果继续除下去,会是怎样的情况。你怎样表示出它们的商?   五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做出类似的题目,并能说出自己的发现。   四、学生自学   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注意帮助学困生。   2、统计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学情检测   (1)出示检测题:   计算后观察商的特点:   28÷18=   78.6÷11=   5.7÷9=   20÷3.7=   (2)请四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自己做,做好后与板演的同学对比,找出不同。   五、后教   1、更正板演题   评思路、评方法、评步骤、评结果、评规范   2、讨论   (1)循环小数的特点:   (2)循环小数的意义:   六、出示自学指导(2):   认真看课本28页的“你知道吗?”   思考:   1、循环小数中,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什么?   2、数字上面的小圆点叫什么?   3、像5.3…可以简写成多少?   4、7.14545…也可以简写成多少?   五分钟后,看谁说得准确,写得漂亮。   七、学生自学   1、学生看书,教师督促学生专心看书。   2、了解学习情况。   八、评价板演题   看写得是否准确规范,学生评,师生评。   九、小结本节课内容,学生质疑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1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并认识圆,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于工具画出指定大小的圆。   2、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并掌握圆的有关特征,会应用圆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圆、掌握圆的有关特征、会用工具画圆。   教学难点   掌握圆的有关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大圆规、课件、1张圆纸片学生:小圆规、剪刀、4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感受认识   1、课件出示一枚硬币。   (1)提问:硬币的面是什么形状的?板书课题:圆   (2)出示图片问:你能从里面找到圆吗?   2、用手在空中画一个圆。   问: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圆形   空中画圆   二、自主画圆   1、师:如果要你画一个圆,你准备怎么画?   解释:“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本意   选择一种方式动手画圆。   2、提问:用什么工具能画一个标准的圆?   (1)第一次用圆规画圆,感受圆规画圆的技巧   (2)(视频演示)再次用圆规画圆,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技巧   师:用圆规画圆有哪些步骤?   生:……   画圆1   生:圆规   画圆2、3   生:……(剪圆)   三、寻找特征   1、认识圆心   (1)指出:用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这一点叫做圆心。板书:圆心   (2)圆心的作用   师在黑板上随处点一个点问:我把圆心点在这里,你觉得这个圆会画在哪里?点在那里呢?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标圆心   生:圆心位置决定圆的位置   2、认识直径   (1)把圆对折1次打开描出折痕,看有什么发现?   指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板书:直径   (2)探寻直径的特征   ①师在黑板上画几条线段问是不是直径   ②直径有多少条?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   生:折痕都通过圆心   画直径并测量   3、认识半径   (1)在圆中画出一条半径问学生:是直径吗?   指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板书:半径   (2)探寻半径的特征   (3)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   画半径并测量   画圆4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4、探索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1)出示:刚才我们研究了直径和半径的的各自特征,直径和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用字母式子表示:板书:d=2r或者r=d÷2   (3)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你准备怎么画?   (4)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2   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广泛的探究时空中,在明主平等、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应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主预习、质疑问难、释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分类的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疑   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文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知本课内容,提出疑难问题。   二、课始集疑   1、揭题   2、集疑:同学们课前都进行认真的预习,现在请同学们把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需要在本节课上请老师、同学们帮助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过渡:刚才这些问题都提的非常好,我们这节课就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先请同学们认识一件物体。   三、课中释疑   <一>认识天平:课件出示天平,同学们说天平的作用、用法。   <二>认识等式   1、演示课件写出式子   在左边放二个40克的物体,右边放一个50克的法码,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40+50<100   再在左边放一个30克的物体,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40+50+30>100   把左边的一个30克的物体换成10克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40+50+10=100   再把左边的10克与50克的物体换成未知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40+X<100   再把左边的未知的物体换成另一个未知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40+X=100   再把左边的物体换成二个未知的,右边另加上一个5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X+X=150   2、分类   刚才我们写出了这么多的式子,大家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分类吗?请小组讨论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分?并把分类结果写在卡片上。   展示同学们不同的分类,并说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师: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有不同的结果。刚才同学们的分类都是正确的,为了解决刚才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一种分法。(分成等式与不等式两类的)   3、理解概念   师:为什么这么分?你们发现了这一类式子有什么特点?左右两边相等   揭示:像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板书:等式)   谁来举一些例子说说什么是等式?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3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课本第14页例1及第16页练习四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难点:掌握判断质数与合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二、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   (3)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首先排除掉2的.倍数,再排除掉3的倍数。提问:4的倍数还需不需要排除呢?(不用)接下来我们可以排除掉5、7的倍数,剩下的就是质数。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00以内质数表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学生畅谈所得。   【教学反思】   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先复习了因数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再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学生对一些知识的掌握就会水到渠成,而且还会作出正确判断。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日常生活里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1.每个学生带一件物品作为商品(如文具、玩具或小说书等),用小数标明每件商品的价格,摆成购物小超市。   2.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些人民币(面值大小不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四则运算,掌握了小数四则运算的方法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运用小数运算的一些知识,进行一次超市购物的实践活动。(板书课题)看看哪位同学到超市的任务完成得比较好。   二、组织活动   1.总价计算活动。   (1)了解活动要求。   出示教材上的超市图及商品价格,让学生先熟悉有哪些商品以及商品的单价。说明这些商品的单价在我们的课本上,自己可以去看一看。   提问:课本上要我们解决哪些问题?你会解决吗?   (2)解决问题。   要求每个学生按照教材上的要求,自己依题次根据需要选择商品,作好记录并计算结果。   (3)每个同学在小组里交流自己购物和解决问题的情况。   (4)指名学生谈谈自己解决问题的.情况,在全班进行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提问:你最喜欢的玩具是哪几种,买回家一共要多少元?   买8包方便面、一包饼干、5瓶什锦菜和10枝铅笔,带50元。   钱够不够,你是怎样计算的?   2.购物活动。   我们这里已经有一个小超市,上面摆满了小商品,先来进行一次购物活动。大家来推派一个小组的同学做小小营业员,其余每组派两名同学带钱来购买你们喜欢的商品,并且要当面付款结清。买回商品后,向自己小组的同学汇报所买的物品和单价,以及所付的钱款和找回的余钱。然后小组的同学帮助他们算一算,他们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错误。让学生进行购物活动。购物结束后,让每组学生交流自己小组的购物情况,说说买了哪些物品,怎样计算购物总价的,一共付出多少钱,找回多少钱。   说明:我们在购物时,一般要选择我们需要的商品,并考虑需要买多少。在购物以后,我们可以按单价乘数量计算出每种物品的价钱,再算出购物的总价。   三、交流体会   今天我们开展的什么活动?你能把自己在活动中的做法和体会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5   学习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结合现实情景,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重点、难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易混点、易错点:感受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一些相反意义的量。   学生认知基础:生活中见到过负数。时间分配学20讲10练10。   教法学法   自主探索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   一、自学例1   1、通过查资料了解“℃”和“℉”的含义,并学会看温度计的方法。   2、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上海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北京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   3、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不一样在哪儿?   4、那你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区分和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的呢?   二、自学例2   1、了解海拔的意义。   2、思考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3、试着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   学生活动教师助学课后改进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学生汇报预习情况。第二板块:根据预习情况,学习例1   (1)交流“℃”和“℉”的含义,说明我国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并指导看温度计的方法。   (2)交流: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上海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北京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   (3)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不一样在哪儿?   (5)那你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区分和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的呢?(零上4摄氏度记作+4℃或4℃,零下4摄氏度﹣4℃)   第三板块: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根据课本要求,记住读写方法。   学生看温度计,选择合适的卡片表示各地气温。   第三板块:交流学习例2   交流: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共同小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比海平面高8844米,通常称为海拔8844.43米,可以计作+8844.43米;比海平面低155米,通常称为海拔负155米,可以计作﹣155米。   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知识把这些数分类。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先指名读一读,再用正数或负数表示图中数据。   先读一读,再说说这些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三幅分别显示三个城市某一天最低气温的`温度计图。   根据学生的预习,共同学习交流认识新知。   (4)上海的气温是零上4摄氏度,北京的气温是零下4摄氏度。以0摄氏度分界,一个在0摄氏度以上,一个在0摄氏度以下。一上一下,正好相反。   2.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4”读作正四,“+4”的正号也可以省略不写,直接把“+4”写成“4”。“﹣4”读作负四。   3.指导完成“试一试”。   (卡片上分别写有+11℃、﹣11℃、19℃、+19℃、﹣7℃、+7℃)   二、教学例2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2.出示例2中珠穆朗玛峰与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图。   三、初步归纳正数和负数。   ⑴出示+4、﹣4、﹣7、﹣11、19、+8844.43、﹣155这些数,提出要求:前面,我们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以下的高度。大家仔细观察这些数,你能将它们分分类吗?   ⑵小结:像+4、19、+8844.4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7、﹣11、-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⑶提问:正数、负数和0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关系怎样?   四、练习   1.做“练一练”1,2题   2.做练习一第1题。   3.做练习一第2题。   4、练习一4、5、6题。   五、作业   练习一第3题。   交流认识新知。   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根据课本要求,记住读写方法。   交流: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正数、负数和0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关系怎样?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课后反思   得:   首先,对教材的编排作了重新的审视。在教材编排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学习负数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经历“具体情境中的数——解释数的意义”这样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盈亏、收支、增减及朝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体验负数产生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   失:   《认识负数》单元的教学看似简单,教起来似乎觉得轻松,学生学习起来也看似轻松,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由于正负数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量,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的解决实际生活情境下的正负数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思考的问题。由于问题的存在,不得不想一些办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行、第几列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能力,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他班级上课的情境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咱们就去五年级某班看一看。看,这是张亮所在班级的学生,多整齐!你能告诉老师张亮的位置吗?   (出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中张亮那一列同学的座位)   学生可能说:第3个、从前面数第3个、从后面数第3个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在一列座位中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只要清数方向和第几个就行了。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互动新授   (一)明确行、列的意义   1、师引导:这么多表示方法有些乱,同学们所说的“排”,在数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板书:列行)   并明确:数“列”的时候习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2列……数“行”的时候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行、第2行……把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上的每一列和每一行按顺序写上,同桌互相指一指。   说明:通常情况下,描述物体位置时先说列,再说行。   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描述张亮的位置。(第2列、第3行)   2、引导:你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描述一下其他同学的位置吗?(举例王艳、赵雪,周明的位置等)   让学生随便指图上一人,同桌互相说一说他的位置。(学生练习)   (二)认识数对   1、引导:表示位置我们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张亮在第2列、第3行的位置,可以用数对(2,3)表示。   2、质疑:根据描述的习惯,你认为括号里这两个数各表示什么?   (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强调并让学生明确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三)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1、让学生用数对分别表示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王艳、赵雪等)   学生回答:王艳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4),赵雪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3)。   2、讨论我们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了。)   (四)应用知识   1、先说一说自己班里,哪里是第一列,哪里是第一行,并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指多名学生回答,加强数对练习。   2、你能用数对表示你的前后左右邻居的位置吗?说一说,并思考有什么发现。   (1)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并讨论。   (2)师引导:前后邻居数对的第一个数与自己相同,左右邻居数对的第二个数与自己相同。   3、做游戏:教师说数对,学生根据数对找出相应的同学。   4、找数对:大家来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对。   学生自由发言,指名学生说一说,如找座位,找楼座等。   三、巩固拓展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1:我学会了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   生2:我知道了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   师:除了以上两位同学所说的之外,在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还要注意,列是从左往右数,行是从前往后数。   五、作业: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1、2题。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竖排一列左一右   横排一行前一后   作业设计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结合方格纸用数对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教学难点:正确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具准备   师:多媒体。生: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复习: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谁来说一说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什么,第二个数字表示什么?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   2、导入:(出示如下示意图)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可数对的知识,先来看下面的示意图,你们能用数对分别表示出各场馆的位置吗?   引导学生用数对分别表示出各场馆所在的位置。   指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么确定它们的位置的。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20页“动物园示意图”。   (1)引导学生观察图,并比较它和刚才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理解图意: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这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与横线的交点上。   (2)提出问题: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纵向排列的数字表示行,从下往上数;横向排列的数字表示列,从左往右数。图上的数字表明行和列的起点均为O。   (3)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方格图,问: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大门的位置吗?   指生回答:大门(3,0)。   组织同桌互相说一说其他场馆的位置。   小组互相交流、探讨,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集体订正,并用多媒体出示各场馆的位置:   大象馆(1,4)、猴山(2,2)、大门(3,0)、熊猫馆(3,5)、海洋馆(6,4)。   2、指生到黑板指一指下面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标出各个场馆的位置的。   引导学生回答:飞禽馆(1,1)是在第1列第1行,猩猩馆是(1,3)在第1列第3行,狮虎山是(4,3)在第4列第3行。   3、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分别观察飞禽馆、大象馆以及猩猩馆和狮虎山在图中的位置,并表示它们位置的数对。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大象馆和飞禽馆在同一列,它们的数对第一个数相同;猩猩馆和狮虎山在同一行,它们的数对第二个数相同。   师小结: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2)质疑:如果用(某,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   小组交流,并指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由于字母表示的数不确定,所以这样的数对只能确定这个场馆在哪一条横线上,但不能确定这个场馆的具体位置,使学生明确必须要有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   4、找生活中的数对。   用数对表示位置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例子吗?   小组讨论交流,如: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十字绣、围棋棋盘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再说一说你是怎么确定的。   2、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自主完成,然后同桌互相交流。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1:我学会了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生2:我知道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五、作业:P21~22练习五第3、4、6题。   板书设计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熊猫馆(3,5)海洋馆(6,4)   猴山(2,2)大象馆(1,4)大门(3,0)   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   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作业设计   课后小结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经历探索三角形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每小组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每小组各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纸模型;一条红领巾;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1、游戏导入:用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在每个图形上折一次,使折痕两边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先思考或讨论有几种折法,再开始折,并用彩色笔画出折痕。   2、小组学生代表上台汇报操作结果。   3、师根据汇报有选择地在黑板上贴出以下四种折法:   4、引出课题。   师:看来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很乐意表现自己,老师真为你们而高兴。如果我们从桌子上任意取一个三角形,(师拿起任意一个三角形模型)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二、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玩游戏,小组内交流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玩了一次折一折的游戏,想不想再继续玩?(想)好,现在我们再来玩一个。请听好要求:拿出信封里面的学具,从中找出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你能发现了什么?同时在拼时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以下问题)   A、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什么图形?   B、拼成图形的面积你会算吗?   C、拼成的图形与原来每一个三角形有什么联系?(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拼一拼,并相互交流以上问题)   2、学生代表上台演示汇报(2名学生,1人汇报,1人演示)(生1边演示)生2边汇报:我们用2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每一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哦!原来是这样!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请把掌声送给刚才这两位小老师。   师:刚才这个小组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来拼组的。你们还有其他新的发现吗?   (点用直角三角形拼组的小组代表汇报)(学生汇报的过程略)   师:汇报得真好!还有吗?   (点用直角三角形拼组的小组代表汇报)(学生汇报的过程略)   (注明:每一种拼组学生汇报后都贴在黑板上。在老师小结时,故意把其中的一个三角形拿掉,并用画虚线表示。)   3、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小结。   师:看来不管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只要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大家都说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师追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面积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任意拿起一个三角形和不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纸板,让学生对比进行引导)   销售汇报:三角形的底和高必须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才对。   同学们现在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刚才大家拼图形的过程。   老师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   师:看来,我们通过玩一玩,拼一拼,知道了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了。那谁来说一说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老师板书)   师追问:同学们,老师有点不明白,为什么写这个公式时用三角形的底乘高呢?“底×高”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2”?   生:“底×高”表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2”。(学生加深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后,让学生齐读公式)师:同学们,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生:s=ah÷2(板书)   4、介绍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动手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请看屏幕。(多媒体出示P85页的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数学家固然伟大。但是,老师觉得你们更了不起!他们年纪很大了才发现的,而咱们年纪轻轻的不也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来,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咱们自己!(响起掌声)好,接下来我们是不是更有信心继续展示自我?(是)   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现在我们就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吗?(好)   1、   计算生活中的三角形的面积(1)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师:老师这里有一条红领巾,(举起实物)如果想求它的面积有多少?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需要三角形的底和高。(课件出示例2)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学生练习后讲评订正)(2)计算三角形标志牌的面积   师:我们经常见到类似以下标志的标志牌(课件出示,注明:“4.8分米”是边提问边出示),你知道这个标志牌的面积吗?谁口算一下。   生:3×4÷2=6(平方分米)   师:都是这样做的吗?为什么不用3×2.5÷2呢?   生:因为2.5分米不是3分米对应的高。   师:如果与2.5分米对应的底边是4.8分米(课件出示)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2.5×4.8÷2   师: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们要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必须找准相对应的底和高,才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计算。   (3)认识道路交通警示标志。   师:请看屏幕。(多媒体出示)   师:你们认识这些交通警告标志吗?   (学生回答后,老师边小结,课件边出示板书)   向右急转弯   注意危险   减速慢行   注意行人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门口到人民路口这段路,在放学时经常出现交通混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交警大队准备用铁皮制作其中两块这样警示牌,你能算出需要多少铁皮吗?(课件同时出示标有底是9分米,高7.8分米的数据的图形)   (学生练习后讲评订正,订正时主要关注”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小结。)   (4)画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积极,小精灵也给大家带来了问题,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出示)   师:上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学生打开书87页,在书中画一画,完成第6题)   师:你画出了几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你能画出多少个这样的三角形?   生:无数个   师:通过画这样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三角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与形状无关。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你觉得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应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小数除法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内在的联系,因此,把整数除法与相应的小数除法对比复习,使学生在比较两者计算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复习解决问题时,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根据数量关系,综合运用小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回顾,知识再现   1.交代复习内容,引导学生浏览教材的相关内容,梳理学过的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小数除法。(师板书课题:小数除法)   引导学生回顾下列内容: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4)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2.引导学生先浏览教材,梳理知识,再逐一回答以上的问题。   ⊙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117÷36=   1.69÷26=   (2)师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117÷36=3.25   1.69÷26=0.065   (3)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师强调以上两道题的做法。   (4)课件出示:56.28÷0.67=   (5)学生独立计算。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   在练习中回顾小数除法的知识,在总结的过程中,既梳理了小数除法的内容,又为下面的练习做好了准备。   ⊙综合练习,深化应用   1.15.3÷11的商是(  ),它是(  )小数,循环节是(  ),保留三位小数是(  )。   2.在○里填上“>”“ 。把二张同样大小的纸,一张平均分成3份,另一张平均分成2份,都取这样的1份,从纸上可以看出> 。   (有的小组用的是想象法,如吃大西瓜。还有用的是画线段图。老师根据课堂气氛和学生汇报的情况,如:语言组织、层次是否清楚等,老师可以给小组以加星以鼓励。)   ( 3)观察比较。   师:这组和另外一组有相同的情况吗?你能再举一些相同的例子吗?   师:通过这些例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1:可以看出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   生2:我还看出分子相同的,分母小的反而大。   师:谁来完整的说一次。   生:两个分数比较大小,分母相同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反而大。   (教师要根据学生多回答并根据情况给相应小组加星,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   2、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多种方法的得到了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今后我们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就不需要画图、折纸等方法了,如果遇到分数的分母相同就怎样比较?分子相同又怎样比较?   (适当多让几名学生回答。)   3、练习。   完成第83页练一练第一题。   4、教学例9   ( 1)出示练习十五第三题中前两题。要求学生将分数按一定顺序排列。   师:一定顺序什么意思?   生:从大到小或是从小到大。   师:那你能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吗?   ( 2)出示例9:、和。   师:同学们能比较这三个分数都是同分母的分数和三个都是同分子的分数。那么我给你这样三个分数你会吗?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会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比较,先让学生比较同分母和同分子的分数再教学例9,从而降低了难点,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巩固练习   1、基本题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一题。   (2)完成练习十五第二题。   2、小结。   师:今天的比赛阳光小组团结协作,发挥出色,比其他小组略胜一筹,荣获冠军,老师为你们祝贺!但老师觉得另外三组不甘示弱,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同样值得老师喝彩!但是下面还有好题,落后的小组还有后来者居上的可能哟!   【设计意图:适当的总结和鼓励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了较好的评价,学生从教师赏识的话语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就感,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情绪迎接更大的学习挑战。】   3、发展题练习   (1)同样做十道口算题,东东用了规定时间的,明明用了规定时间的,哪个同学做得快一些?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和你会比较大小吗?   (老师要给回答好的学生加星,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设计意图: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我们不仅要重视全体学生,全体学生固然重要,但是少数的优等生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更符合因材施教。)   五、全课梳理   师:你这堂课有什么收获吗?   生: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教师也相应给小组总结,评选出的优胜小组。整堂课结束了,往往很多老师课前定好的规则没有实施而就此结束,其实要上好家常课适当总结一下很必要的,因为要为下一堂课作好准备,这样学生才更可能信任你,才能更好为下一堂课努力争取夺到好名次。)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自主探索除数是两位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小数的除法。   3、感受数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学生介绍自己家冰箱的容量和功率,教师记录下几组典型数据。   (设计意图:介绍自己家冰箱的容量和功率,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轻松愉快话题,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始学习。)   2、让学生观察记录的数据,讨论:冰箱容量和功率有什么关系?得出:一般情况下,电冰箱的容量越大,功率就越大;反之,电冰箱的容量越小,功率就越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数感,丰富生活经验,并自然引出节能冰箱。)   3、教师谈话并介绍节能冰箱与普通冰箱每天的耗电量,让学生计算两种冰箱每月的耗电量。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冰箱耗电量学生不太熟悉,教师给出每天的耗电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课程资源。)   二、解决问题   1、提出第一个问题,学生自己列式并用计算器计算。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计算,满足学生急于知道答案的好奇心,也为下面用竖式计算活动经验。)   2、交流列出的算式和计算结果,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结果。   (设计意图:交流列式的想法,用语言描述计算的结果,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除法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三、竖式计算   1、教师谈话,提出用竖式计算的问题,并板书竖式,提出:0.34有两位小数,要把除数转化为整数怎么办?为什么?   使学生明白:要把除数0.34转化成整数34进行计算,要扩大100倍,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25.5也要扩大100倍。   (设计意图:试算前的讨论,既是已有知识经验的回顾与迁移,也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培养,及自主建构知识的重要过程。)   2、学生自主计算,并与计算器计算的结果对比,然后,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设计意图:在思路的基础上,自主计算并检验,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计算的方法。)   3、提出“节能冰箱每个月的耗电量够普通冰箱用多少天”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列式并用竖式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补充相关问题,让学生用竖式计算,掌握计算方法,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4、提出“除数是一位小数的除法和除数是两位小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讨论、了解除数是一位、两位小数计算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过程是对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整合和理解的过程。)   5、提出“用自己的话说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的要求,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教师。   (设计意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怎样计算,就是计算方法、归纳的过程。)   6、提出第二个倍数关系的问题,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要求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学生用竖式计算,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一样。   (设计意图: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给学生开放的、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列式解决问题的空间,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激发学生探求结果的愿望。)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小数除法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内在的联系,因此,把整数除法与相应的小数除法对比复习,使学生在比较两者计算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复习解决问题时,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根据数量关系,综合运用小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回顾,知识再现   1.交代复习内容,引导学生浏览教材的相关内容,梳理学过的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小数除法。(师板书课题:小数除法)   引导学生回顾下列内容: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4)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2.引导学生先浏览教材,梳理知识,再逐一回答以上的问题。   ⊙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117÷36=   1.69÷26=   (2)师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117÷36=3.25   1.69÷26=0.065   (3)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师强调以上两道题的做法。   (4)课件出示:56.28÷0.67=   (5)学生独立计算。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   在练习中回顾小数除法的知识,在总结的过程中,既梳理了小数除法的内容,又为下面的练习做好了准备。   ⊙综合练习,深化应用   1.15.3÷11的商是(  ),它是(  )小数,循环节是(  ),保留三位小数是(  )。   2.在○里填上“>”“<”或“=”。   4.59÷4○4.59   9.5÷0.92○9.5   0÷18.2○0×18.2   71.4+0.999○71.4+1   1.54÷(1+0.01)○1.54   (4.05+4.5)÷2○4.05   3.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75.6÷13.5-(3.6+1.78)   (2)2.3+3.91÷(22-19.7)   (3)18-(1.4+1.25×2.4)   (4)[15.2+(8.4-4.5×0.8)]÷1.6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比较图形的面积;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多边形的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习了面积与面积单位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等有关知识,初步感受了解决有关图形面积计算问题的思维方式,即用面积单位去度量一个图形的面积。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展开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解决有关图形面积与组成图形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问题。   备内容   比较图形的面积(1课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认识底和高(1课时)→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能画出指定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   多边形的面积   探索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课时)→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活动:三角形的面积(2课时)→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活动:梯形的面积(1课时)→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方格纸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初步体验数方格及割补法在图形面积探索中的应用。   2.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3.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活动,体验图形形状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利用割补、转化等方法探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具体的操作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探索问题的体验。   备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2.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   1.能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2.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货币的兑换,掌握求积、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正确地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2.经历货币兑换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尝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   在不同的情况下,积、商的近似值的求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美国小朋友玛丽给笑笑寄来一本6.70美元的故事书。   师:你能提出哪些你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从学生的问题中提取出:6.70美元相当于多少元人民币?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兑换外币(板书:人民币兑换)。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了解兑换比率。   师:钱币的兑换不是个人想怎么换就怎么换的,中国人民银行会根据世界各国货币的需求,每天公布一个外汇牌价。大家都必须按照这个牌价来兑换外币。   (1)课件出示中国银行   20__年10月某一天的国际货币汇率表。   (2)让学生独立阅读,然后互相交流:从这个表里获得了哪些信息?   2.美元兑换人民币。   师: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上面兑换人民币的问题:6.70美元相当于多少元人民币?   学生列式计算:6.31×6.7=42.277(元)。   小组讨论问题:为什么这样列式?积有几位小数?应该保留几位小数?   6.31×6.7=42.277≈42.28(元)   小结:因为兑换比率显示,1美元能兑换6.31元人民币,那么6.70美元就是6.70个6.31,所以用乘法计算;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求出积的精确值后,一般运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3.人民币兑换美元。   师:我们学会了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反过来用人民币兑换美元,你们会兑换吗?   课件出示问题:妈妈用600元人民币可兑换多少美元?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解决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方法。   (2)学生汇报:600÷6.31≈95.09(美元)。   (3)师生对比两道题的过程和结果,总结求积或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小结:积取近似值要先精确计算,再根据题目要求或实际情况取近似数;人民币兑换通常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商取近似值时,要比根据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求一位,然后取近似值。   4.人民币兑换港币、欧元、新元。   课件出示问题:5000元人民币能兑换多少港元?欧元呢?新元呢?   (1)学生独立完成。   5000÷0.81≈6172.84(港元)   5000÷8.19≈610.50(欧元)   5000÷5.11≈978.47(新元)   (2)学生互相说一说兑换方法,找到兑换其他货币的规律,以便能达到兑换任意货币的目的。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1题。   思考:港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和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一样吗?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100日元兑换人民币7.89元,1欧元兑换人民币8.19元,100欧元能兑换成多少日元?   100×8.19=819(元)   7.89÷100=0.0789(元)   819÷0.0789≈10380.23(日元)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13~14页“练一练”第3、4题。   复习旧知,指向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   学生尝试练习。   板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一、创设知识迁移情景,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呈现知识迁移情景。   (1)师:这里有一张医生给数学病人开的处方,不知药用对了没有,请各位小医生给以指导。   (2)出示(小黑板)   病症 药名   432-2 =412   43.2+2 =43.2   8厘米 + 3米 =11米   3元 + 3角 =6元   2、交流信息,重点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前提是计数单位相同。   3、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师:同学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由于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那么,异分母加减法呢?(揭示课题)   (2)师:看到课题你想学到那些知识?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指导自学,合作交流。   (1)告诉学生按照读想划的过程自学课本内容,并给学生提纲自学提纲供参考(小黑板出示)。   (2)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汇报交流,获取新知。   (1)小组汇报,得出结论。   (2)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合作讨论,引导小结,并看书验证)。   (3)形式质疑。   三、精心设练,创新思维。   1、巧设训练,巩固新知。   (1)师:下面老师带领同学们到数学乐园去游玩。进入乐园后,以小组学习为主,喜欢玩什么就玩什么,玩开心点哦。   课件出示:   数 学 乐 园   填空池: 方程河:   + = + = x+ =   - = - = x- =   + = + = 1-x=   迷宫: 计算园:   请你把 - 的计算过程用学具表示出来? + - +   (2)反馈信息,汇报收获。   (3)由计算园的收获,强化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强调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板书相关内容)。   (4)师:同学们学的不错,敢接受挑战吗?(举手抢答)   师出示口算卡: + = + = + = - = + =   2、自主探究,拓展思维。   师:下面我们利用学到的本领,探究这几道题的聪明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件出示:   + = + = 讨论:(1)它们的加法有什么特点   + = + = ( 2)它们的和有什么特点?   += + = (3)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并验证。   四、全课总结(小组交流研讨、汇报)。   师:1.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促使学生对这些分数逐步归纳内化,从而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它们的意义及特点。本节课教学在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创设生动有趣的分饼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估一估的猜测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涂一涂、画一画,体验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产生过程,并辅以教具演示及课件动态演示,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建立表象,抽象出数学概念。   2.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分饼方法,充分体验分饼策略的多样化,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了解假分数、带分数和1的关系,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数学思维,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分组进行分饼活动,从课前预设到学生应会通过预习及课上其他组同学的汇报感受不同的分饼方法及相应分数的产生,实际上还是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整个活动过程,使学生的体验更真切、丰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片、彩色笔、剪刀、直尺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曲。   师: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唐僧师徒四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预设生1:我最喜欢猪八戒,因为他呆头呆脑,十分可爱。   生2:我最喜欢沙僧,因为他很实在。   生3: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本领大,能降妖除魔。   生4:我最喜欢唐僧,因为他是师傅。   师: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遇到很多困难,有些是他们自己解决的,有些是观世音菩萨帮他们解决的。今天,咱们也来帮他们解决一个问题,有关“分饼”的问题。(板书课题:分饼)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图,创设一个接近学生喜好的动画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帮唐僧师徒解决“分饼”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紧扣主题。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分饼,质疑。   唐僧遇到的问题:唐僧有8张一样大的饼(课件出示8张饼和唐僧的头像),平均分给师徒4人,每人分得多少张饼呢?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吗?(学生列式,课件出示算式)   师:沙僧也遇到一个问题,把1张饼平均分给师徒4人,怎么分呢?(课件出示1张饼和沙僧的头像)   预设生:把1张饼平均分成4份,折叠再折叠,每人分得1份。(课件演示动画,呈现把1张饼切成大小一样的4份,每人1份)   师:现在猪八戒遇到了一个难题:把5张饼平均分给师徒4人,怎么分呢?请同学们帮猪八戒想一想。(课件出示5张饼和猪八戒的头像)   2.探究5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的方法。   (1)估一估。   每人分到多少张饼?   (2)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分饼的方法。   以圆片代替饼,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剪一剪,分一分。   (3)汇报结果。   老师请一些小组的同学上台演示,边做边说。(实物投影展示)   方法一:把1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1份,每人分到张,按照这样的方法,再分第2张饼,第3张饼,第4张饼,第5张饼。最后每人分到5个张,即张。   方法二:把5张饼重叠放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5张饼的,就是张。   方法三:先分4张饼,每人1张,再分剩下的1张饼,把剩下的这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1份,即分到张,合在一起是1张又张。   (4)质疑。   师:从图上看,每人分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这可不是1张饼的,而是5张饼的;也就是说,的整体“1”是5张饼,不是1张饼。5张饼的等于1张饼的,所以,5张饼的也是张饼。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剪一剪、分一分等活动,感知数学、体验数学,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演示不同的方法,经历认识分数的产生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3.明确带分数的读写法。   (1)带分数的写法。   师:1张又张,用分数怎么表示呢?   师演示其写法:先写整数1,表示1张饼,再紧挨着整数写分数,分数线要与整数中间对齐,表示张饼。可以写作:1。   (2)带分数的读法。   读作:一又四分之一。   4.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   师:(指着两组圆片)这两组圆片分得一样多吗?这个分数有什么特点?1与呢?这两个分数相等吗?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生汇报交流,师点出分数的名称。   生1:的分子小于分母。   明确:这样的分数是真分数。(谁来说说还有哪些真分数?举例)   生2:的分子大于分母。   明确:这样的分数是假分数。(谁来说说还有哪些假分数?举例)   生3:1是整数加真分数。   明确:这样的分数是带分数。(谁来说说还有哪些带分数?举例)   5.探究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特点,明确真分数、假分数和1的关系。   师:下列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请将它们填在相应的方框里。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慨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重点:质数和合效的概念。   教学难点:   质数、台数、济数、偶数的区别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给教室里的人分类。体会:同样的事物,依据不问的分类标准,可以有多种小-的分类方法。明确:分类的际准很重要。 一、复习旧知   说一说,在我们学习的空间,你可以得到那些数?(要求与同学说的尽也不重复)   给这些自然数分类。根据自然数能不能被2整除,可以分成新数和偶数两类。   板书对应的集合图。   自然数   (能不能被2整除)   把学生列举的数填写在对应的集合圈里。   问:看了集合图,你想说什么么?(学生看图说自己的想法,复习奇数和偶数的有关知识)   说明:这是一种有价值的分类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很有用。   问:想不想学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关于新的分类方法,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进行新课   今天我们就用找约数的方法来给自然数分类。   复习:什么叫约数?怎样找一个数所有的约数?   同桌合作.找出列举的各数的所有的约数。(同时板演)   引导学生观察:观察以上各数所含的数的个数,你能把它们分成几种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自然数   (约数的个数)   (只有两个约数)(有3个或3个以上的约数)   引导学生思考:只含有两个约数的,这两个约数有什么特点?引出约数的概念。   明确合数的概念.提问:合数至少有几个约数?想一想:1的约数有哪几个?它是质数吗?它是合数吗?   明确:这是一种新的分类方法。看厂集合圈,你想说什么?(学生看图说自己的想法,巩固寺数阳台数的知识)   猜一猜:奇数有多少个?合数呢?   明确:因为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新数阳偶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出示例1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5、28、31、53、77、89   学生独立完成。   问:你是怎么判断的?   明确:可以找出每个数所有的`约数,再根据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来判断;一个数,只有找到1和它本身以外的第三个约束,就能判断这个数是合数还是质数。不必找出所有的约数来,这样可以提高判断的效率。   说明: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还可以查表。100以内的质数比较常用,看书本上的100以内的质数表。用质数表检查对例子1的判断是否正确。   完成练一练。   三、练习巩固   1、坚持下面各数的约数的个数,指出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再用质数表检查。   22、29、35、49、5179、83   2、出示2到50的数。先划掉2的倍数,再依次划掉3、5、7的倍数(但2、3、5、7本身不划掉。)   学生操作后,提问:剩下的都是什么数?   告诉学生:古代的数学家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找质数的。 四、全课总结   学到这里,一种新的分类方法,你掌握了吗?学生回答:相机揭示课题,质数和合数   讨论:质数、合数、奇数、偶数之间是这样的关系呢?   五、布置作业(略)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初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过程和方法   经历小数的发现、认识过程和必要性,感知知识与生活以及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的习惯   重点: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并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难点:   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和他们之间的进率   课前准备:   课件、电子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游戏:测一测(师生测)   (1)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看到过小数?   (2)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找的小数。(出示课件1、2)   2、揭示小数的产生:   师:像这些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时我们通常用小数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的性质。(板书)   师: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下以前学过的东西。(课件展示第3张幻灯片)   二、探索新知   (一)教授新知:认识小数表示的性质   1、师出示三个正方体,现在老师想把它平均分成若干分。请看一看,想一想有多少等分?   2、课件展示把正方体分别平均分成10份、100份和1000份。(课件上要展示出分的'过程),边分边问:平均分成了多少份?(10份、100份、1000份)   3、现在老师再将每个正方体其中的某些部分涂上颜色。请讨论可以用哪三个小数表示这三幅图中的阴影部分,他们都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4、刚才我们总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那你认为什么是小数呢?   5、师总结小数的性质。   (二)认识计数单位   (三)整理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最小的计数单位是(),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这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三、课堂活动(口答)   完成课堂活动第1、4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本节课收获)   五、结束语:   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希望与大家共勉: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过程。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根据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求商的近似值有兴趣,体会取商的近似值与现实问题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生对话。由“知道哪些自然灾害”到“自然灾害发生时哪些人战斗在第一线及经常发生哪些事情”,引出少先队员慰问解放军的问题情境。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自然常识,激发学生热爱解放军的情感,自然引出送果篮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自主计算   1、提出“平均每个果篮中有多少钱的水果”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用竖式算一算。   (设计意图:给学生在已有知识背景下自主探索,初步体验商的小数位数特别多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2、交流计算情况。让计算出不同位数的同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板书,使学生体验商的小数位太多啦。   (设计意图:展示不同计算结果,让学生感受计算结果多样化,进一步体验商的小数位数特别多,产生求知的需要,为求商的近似值打下基础。)   3、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然后观察计算结果,说说发现了什么。确信158除以7除不尽。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计算,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除不尽的共识。)  三、求近似值   1、教师说明,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想法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取商的近似值与现实问题的联系,为下面用不同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作铺垫。)   2、师生共同完成158÷7的商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取商的近似值。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积的近似值的已有知识经验取商的近似值。)   3、让学生读书上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说法的机会。   (设计意图:在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值,阅读方法概念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表述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使知识内化,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写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或把25、125这样的特征数看成整百、整千数,或把这个两位看成两个数相加,再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教学难点:   根据另外一个因数的特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   预设过程   一、复习运算定律性质   能口述运算定律或性质。   1、说说学过的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   (教师板书字母表达式)   2、请学生根据字母表达式说出定律或性质的内容。   3、议:它们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   1、适用于连加:   a+b=b+a   (a+b)+c=a+(b+c)   2、适用于连乘:   a×b=b×a   (a×b)×c=a×(b×c)   3、适用于乘加或乘减:   (a+b)×c=a×c+b×c   (a-b)×c=a×c-b×c   4、适用于连减:   a-b-c=a-(b+c)   a-b-c=a-c-b   5、适用于连除:   a÷b÷c=a÷(b×c)   a÷b÷c=a÷c÷b   4、议: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有什么异同?   二、明确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要巧妙运用它们进行简便计算。   三、巧算一个数乘两位数   1、自学例4,说说12×25求的是什么?是怎么简便计算的?   2、议:方法一为什么要把12拆成3×4?用到了什么运算定律?   板书:25×4=100,乘法结合律   3、议:方法二把25看成了多少计算?为什么要÷4?   4、还有什么办法?能不能把12看成8+4计算?试一试。   5、同练(左)   6、议:这里为什么要把12拆成4+8?用到了什么运算定律?   板:25×8=,乘法分配律   7、议:还有哪些特征数可能也会碰到类似的情况?   板:125×8=1000   8、:进行简便计算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方法,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   四、应用性质   1、例4余下的两个问题。   2、P47-5   3、P47-6   五、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二、教学重点: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   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四、教具运用:   正方体教具、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在哪儿?几条棱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正方体)   (二)新课讲授。   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1、想一想。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教师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   教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下棋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中国象棋和围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想一想,要求李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么?请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并与同学交流。   指名板演,并组织讲评。   提问:如果列综合算式解答这道题,可以怎么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3+15×4。   2、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展开教学   1、教学例1。   启发:你会算这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吗?请同学们先根据例题中的填空想一想,这道算式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再试着算一算。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追问:你觉得按这样的顺序计算正确吗?能联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来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吗?   比较分别计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两种情况。提问:谁的计算过程更简略一些?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一道三步混合运算的算式,你能试一试吗?先算出结果,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2)反馈,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3、引导归纳。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都是不含括号的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做练习十一第2题。   (1)出示左边一组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练习后,试着解释两道题得数相等的道理。   (3)出示右边一组题,让学生先按顺序计算,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出示题目,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合唱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求书法组和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算出哪个组的人数?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组织反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多种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中,渗透面积计算的策略思想。 3.使学生理解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4.使学生认识基本图形面积计算的本质特征。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较熟练的进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1.填表。 教师引导学生看表了解表格的`结构和要填写的内容。 2.练习二第2题 量出数据实际上就是要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学生练习画高,也就是画垂直线。 提高学生图形面积计算的熟练程度。进一步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复习垂线的画法。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3.观察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变化过程,它是怎样通过剪、拼等手段成为三角形的。 4.学生独立进行练习 教师巡视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5.布置作业 实践活动和探索题。 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然后小组交流。 分别给这些图形的底和高标上字母,并写出计算面积的方法,算出面积。 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积累图形变化的经验。进一步熟悉简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不但要思考还要会思考。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经历从时间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 2.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体会百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客气课前收集百分数的`资料。 2.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教师结合自己学校的足球对的`数据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让学生自己解决“比一比”中让学生罚点球问题,接着讨论“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的问题。学生讨论后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体会百分数的比要性,从而引入百分数,(教师板书) 二、教学百分数的读写 写作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介绍百分数的意义 1.教师通过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比如各种酒类的浓度表示,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相比关系,不表示一个数的值,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者百分率。 2.练一练 让学生结合百分数的意义进一步说明上面题目中百分数所代表的具体意义。“罚点球”其实就是求一个人的进球率,“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指的是发芽率。 三、教“读一读说一说” 1.让学生看课本插图,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每个情境百分数的意义。 2.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在全班交流。 四、练习 让学生自己完成,全班讲评。 五、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3 知识目标: 了解体积和容积,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探究并掌握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两个量杯、土豆、红薯、水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让学生能够观察教室的物体,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哪些容器放东西多?哪些容器放东西少? 学生纷纷回答,教师对回答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 二、讲授新课: 1、感受和测量物体的体积。 教师出示土豆和红薯让学生比较一下哪个大一些? 学生观察后纷纷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你有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测出土豆和红薯的体积?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各自得想法。 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出同学们设计的最佳方案。 让学生分组分小组测一测土豆和红薯的体积。 教师提问学生测量的步骤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量杯里的水一定要完全能够浸泡土豆和红薯。 教师提问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对描述有困难得学生及时帮助。 2、比较物体的容积。 教师出示一个量杯和一个水槽,并问学生哪个装水装的多一些? 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 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方案。 学生小组内演示自己的设计方案。 3、感受物体的'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提问学生这两个方案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体验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三、课堂练习: 让学生做课本42页的课后练习题。 教师巡视并学生的小组活动进行参与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体积和容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体积与容积 体积:物体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容纳物体的大小 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体积大不一定容积大;容积大一定体积大。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理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应用题。 3.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新知探究】 1.教学例1的第(1)题 (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提出问题: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2)学生思考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表示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3)师:你能算出结果吗?是怎样想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是1个,是3个,合起来是4个,即。 (4)师:+的和是,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你会写出计算过程吗? 同桌商量后举手发言,教师归纳:因为和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5)课件动画演示上面的计算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示,可以看出结果是,也就是。强调: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教学例1的第(2)题 (1)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指名学生说一说求“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应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师:为什么-的分子可以直接相减? 因为它们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3个减去1个,得到2个,即,也就是。 3.分数加、减法的含义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小结出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加、减法的含义相同,加法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 4.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巩固训练】 1.完成教材第9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91页第1~5题。 3.完成教材第92页第6题。(提示: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连加或连减) 课后小结 你学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了吗? 课后习题 工程队铺一条公路。六月份上半月铺了全长的十五分之四,下半月铺了全长的十五分之八,还剩这段路的几分之几没有铺?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折纸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引导学生利用学生自主折纸得到的算式,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折纸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利用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三、教学设计 (一)动手操作,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开门见山板书课题: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1)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 加减法。 (2)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折纸高手,这节课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通过折 纸研究解决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有信心吗? 2.请看要求 ①折一折:平均折出你喜欢的份数。 ②画一画:用斜线画上你想画的份数。 ③说一说:画斜线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3.动手操作 师:老师已经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两张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纸张,请你拿出其中的一张按照要求动手操作。开始。(学生明确要求后,进行折纸、涂色、交流等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展示。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学生汇报,老师将学生的折纸和涂色情况贴在黑板上并在纸旁板书相应的分数) 5.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把黑板上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加起来你可以列出哪些加法算式?(学生口述算式,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想一想你能把这些算式分成几类?你是根据什么分的?(同分母、异分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整理。) 还记得如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吗?谁来说说?(齐读同分母分数加减数的计算方法。同时将同分母分数加法让学生进行练习,口算出每道题的结果。) 师:从学生汇报的异分母加法算式中任意选择一道问:异分母分数如何加减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进行算理探究。 师:出示生自编算式(1/2)+(1/4),请大家猜猜看,这道题的结果会是几呢?独立尝试,汇报各自的计算过程与结果。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下: 结论1:(1/2+1/4=1/6) 结论2:(二分之一加上四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三) 结论3:(二分之一加上四分之一等于六分之二) 2、讨论验证 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到底谁对谁错呢? 生: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 3、理解算理。 注意通过展示学生的折纸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通分过程,明确()+()=()=()是错误的,感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不能将分子分母直接相加减。 师:在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直接相加或相减呢? 出示小数加法算式“4.21+5.3”,提问:“可不可以将百分位上的1加上十分位上的3”感受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相加。 师:可不可以将百分位上的1加上十分位上的3? 生1:不可以。因为相同的数位没有对齐。 生2:小数点没对齐。 师:小数点没对齐也就是什么没对齐?——数位没对齐 师:数位不同也就是什么不同?(计数单位) 师:也就是说当单位不同时不能直接相加减。我们在来看这道分数题,他们的什么不同?(分母),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吗?(生:不可以。)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现在大家明白在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时为什么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相加、减的原因了吗? 4、小结算理 谁来说究竟该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呢? 生汇报:先要通分,(也就是统一分数单位),把异分母的分数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四、总结规律,内化提升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怎样计算? 生: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再加减。(随着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异分母分数通分转化同分母分数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6 学习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教材26页第11~13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如果告诉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2. 如果要求正方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怎样求? 3. 一个长4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它占地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一只无盖的长方形鱼缸,长0.4米,宽0.25米,深0.3米,做这只鱼缸至少要用玻璃多少平方米? 二、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第11~13题。 1.第11题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粉刷教室要粉刷几个面?哪一个面不要粉刷?还要注意什么? (3)列式解答 4[86+(83+63)2-11.4] =4[48+422-11.4] =4120.6=482.4(元) 答:粉刷这个教室需要花费482.4元。 2.第12题 这是一道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的题,提醒学生: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里。 分析:前后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就是把3个长方体前面的面相加即可。 左右两面也相等,实际上就是求中间这个长方体左右的两个面即可。 解:涂黄油漆[40(65-10)+4065+4040]2 =(2200+2600+1600)2=12800(cm2) 涂红油漆40652+40403=5200+4800=10000(cm2) 答:涂黄油漆的`总面积为12800cm2,涂红油漆的面积为10000cm2。 3.第13题 提示: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就可以分成两个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切后的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再比较它们的表面积,看有没有发生变化。 小结:截完后,增加了两个截面。所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大于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算理,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发展运算、分析、推理能力,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3.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本节课关键性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2、如何引导学生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进行联系沟通。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实物投影   过程设计教学过程:   一.错题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学什么?(出示课题)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所以昨天我做了一次课前调查,这是同学们列的两道竖式:   师:你认为哪道是对的?   师追问:为什么这个2不与5相加,而要与6相加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错例引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为自主探究作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关键问题1】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出示学习单   小组合作要求:   (1)组长合理分工,在最短时间内让组员将讨论结果内记录在学习单上。   (2)小组汇报时按顺序依次发言。   (3)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预设生):百分位与百分位加,十分位与十分位加,个位与个位加。   (预设生):用计数器来表示算法的。   (预设生):2个一加3个一,6个0.1加2个0.1,5个0.01加0个0.01。   (预设生):用格子图来解释。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个2不与这个5相加,而要与6相加了吗?   (预设生):2表示2个0.1,5表示5个0.01.(同时板书)他们的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师追问: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个2不与5相加,而要与6相加吗?   小结:是的,只有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也就是计算小数加法的时候我们要做到相同数位对齐。(板书)   练习:判断一下下面哪道竖式是正确的?   师:你怎么这么快就判断出来啊!   (预设生):看看小数点对齐了没有。   小结:在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师:那么以后再算小数加法时我们要做到什么?   (预设生):计算小数加法时,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自主发现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体验自主探究学习的快乐。   与整数加法进行比较   1.【关键问题2】如何引导学生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进行联系沟通。   师:相同数位对齐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在哪里听过。   出示课件   小结:在做整数加减法的时候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减。原来小数加减法与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2.回到课前调查引出小数减法   师:看来同学们,小数加法的问题已经解决了,请再来看看课前调查中的那一道算式:   师:现在你知道哪道是正确的吗?为什么?   师:百分位上没有数怎么减?   师:计算小数减法时有什么好窍门?   小结:所以以后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了,就与整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把旧的知识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让学生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计算问题。   练习巩固   1.校对时借助课件用计数器演示退位过程。   设计意图:借助开小卡车,调节学习氛围,同时让学生巩固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通过演示计数器让学生形象地感知退位过程。   2.你觉得生活中有没有用到小数加减的地方?   师:这是小马虎的妈妈去超市购物的清单,可是清单的右下角被油渍弄脏了看不清了,你们能帮忙算一算吗?先估一估大约是几元?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小数加减法问题,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体会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方框上填上运算符号,然后添上小数点,使竖式成立。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让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   三、课堂总结   谈谈你的收获?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   【教学内容】:教材P114第4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熟练地用数对表示位置。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掌握将数对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用数对确定位置。   难 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组织练习,质疑引导。练习体验,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1.谈话:为了更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老师想调整一下同学们的座位。下面是座位示意图:   已知(1,4)表示小亮的位置。   ⑴小明、小丽和小红的位置用数对分别可以表示为( , ),( , ),( , )。   ⑵老师想把小刚排在(5,3)这个位置上,请你在图中标出来。   ⑶从小明的位置向左数2列,再向后数1行就是小强的位置,小强的位置是( , )。   2.下面是一幅街区平面图,请看图回答问题。   五爱城所在的位置可以用(2,7)表示,它在火车站以东200m,再往北700m处。   ⑴像上面那样描述一下其他建筑物的'位置。   ⑵小刚家在火车站以东600m,再往北400m处小红家在火车站以东900m,再往北200m处。在图中标出这两名同学家的位置。   ⑶星期六,小刚的活动路线是(6,4)→(2,7)→(4,3)→(5,7)→(7,6)→(9,4)→(11,1)→(11,8)→(6,4)。与一说,他这一天先后去了哪些地方。   二、回顾整理   1.行和列的意义: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2.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也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   3.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先表示列,再表示行。先用括号把代表列和行的数字或字母括起来,再用逗号隔开。如:(7,9)表示第7列第9行。   4.两个数对,前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列上。如:(2,4)和(2,7)都在第2列上。   5.两个数对,后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行上。如:(3,6)和(1,6)都在第6行上。   6.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三、巩固拓展   1.运用平移的方法加深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按要求完成题目。 (答案:数对略)   (1)中点A的位置可用数对(1,1)表示,那么平行四边形其他各顶点的位置分别怎样表示?   (2)写出平行四边形向上和向右平移的的图形,写出平移后的各顶点的位置。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小结:一个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列数没变,行数发生变化;向左或向右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行数没变,列数发生变化。   2.教材第114页第4题。教师:我们都下过五子棋,都知道五子棋的规则。请观察题中的情境图,你能用数对来准确地表示出图上的棋子的具体位置吗?   学生观察图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四、课后小结   位置可以由数对来确定,要注意数对的规范写法,逗号前面表示列,逗号后面表示行。   五、作业: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1题。   【板书设计】   位置复习课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先表示列,再表示行。   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   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提高除法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题不同类型的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课题:练习九)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提醒学生思考:第2小题十位上为什么是0?第4小题个位上为什么是0?   2、练习九第2题   分组讨论比较。   第一组:这两题商里的2个0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第二组:这两题的末尾为什么都是0?为什么第2小题有余数?   第三组:这两题商里的0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九第3题   读题,说说题意。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你准备怎么做?   2、完成练习九第4题   观察表格,你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乘积相等,挖的天数越多,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挖的天数越少,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   3、完成练习九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怎样求有多少个合格的节能灯?怎样求需要多少包装盒?   4、完成练习九思考题   (1)题目中对商有什么要求?方框中可以填几?你是怎么想的?   (2)题目要求什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希望大家在课后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板书设计:   1.商是两位数80……2商是三位数102……4   商是三位数150商是两位数40……6   2. 120 102 290   290……2 102……3 100……3   3.420÷4=105(下) 321÷3=107(下)   540÷6=90(下) 505÷5=101(下)   90   吴小娟拍得最快,金阳阳拍得最慢。   4.840÷8=105(米) 840÷7=120(米)   840÷6=140(米) 840÷5=168(米)   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商越大。   5.640-10=630(个) 630÷6=105(个)   教学反思:   1.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并交流解决的方法和结果,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   2.学生对根据条件提问题还有困难,在教学时,要注重锻炼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   【教学内容】:教材P113第1题及练习二十五第2、3、13、14、2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建构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熟练、正确地进行笔算小数乘法,按照要求截取积的近似值,并能解答有关的小数乘法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题组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及速度,更深刻了解积与因数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合作题组练习,使学生自我意识中建立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达各个知识点,在思维中理清各知识之间的联系。   难点:深刻理清积与因数的联系及培养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复习归纳,质疑引导;练习体验,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生独立做一做   师生交流小数点的移动的规律。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113页第1题(1)。   二、整理和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元旦节,老师家搞了一次小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的购物清单吧!   出示购物清单:苹果每千克2.5元,买了4.8千克;   买了3件同样的玩具,共用73.5元;糖果每千克1.2元,共用22.32元;   师:从清单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信息你可以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算一算苹果的总价和玩具的单价吧!教师巡视,算完后   师:谁来说说苹果的总价你是怎么解决的?   (先让一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并让他说说2.5×4.8是怎样算的,   师:那也就是说,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是先,再,最后。板书:计算方法   师:玩具的单价你又怎么解决的?(再让一个学生说73.5÷3是怎么算的,一起回忆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算算糖果的单价吧。教师巡视,算完后汇报方法。22.32÷1.2   师:也就是说在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必须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像这里的22.32÷1.2就要转化为223.2÷12,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出示:5.98÷0.23 19。76÷5.2 8.84÷1.7 21÷1.4   师:这几道题在计算时该怎么转化呢?   除法法则:一看:看看除数是几位小数。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数位(把除数转换成整数)。三对齐: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同学们刚才算的三道题到底对不对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说验算的方法)   师:小数乘除法的验算与整数乘除法的验算方法是相通的。   即时练习:指名板演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2题。   三、整理和复习小数乘除法的简算   师:刚才我们用竖式算出了苹果的总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数的特征,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试试吧!   (巡视,选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指名说简算依据。)   师:看来整数乘法运算定律也适用于小数。(板书:运算定律)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五第3、13题。   四、复习取近似数   师:既然是元旦节就要有节日的气氛,老师准备用彩带布置家。我们一起看看吧!   用40米彩带做花环,彩带每卷长7.5米。   (1)需要买几卷彩带?40÷7.5=5.333…(卷)≈6(卷)   师:5.333…是循环小数,而且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板:循环小数—无限小数)   师:这里要用进一法取商的近似数。(板书:取近似数:进一法)   (2)一卷彩带3.18元,一共需要多少钱?(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3.18×6=19.08(元)≈19.1(元)(板书:四舍五入法)   (3)每1.5米做一个花环,40米彩带可以做多少个花环?   40÷1.5=26.666…(个)≈26(个)(板书:去尾法)   师:取近似数就有三种方法,同学们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哟!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五第14题。   五、混合运算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棒!这么快就把清单中的一些问题解决了。老师这也有两道题目想请你们帮忙算一下,好吗?比比看谁算的快。   4.6+5.4÷0.27 3.2×25 ÷8   (学生汇报时要说运算顺序。)   师: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再算   师:看来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板书: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   六、拓展提高: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五第21*题。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分析:领先的运动员与最后的运动员相遇时,两人跑完了2个3km即6km,所以两人的相遇时间可以用两人跑的总路程6km除以两人的速度和求得。相遇时离返回点的距离可以3km减去最后的运动员跑的路程,也可以用领运动员跑的路程减去3km求得。(10分钟,100m)   七、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对小数乘除法进行了整理与复习。谁来说说我们主要复习了哪些知识?这节课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八、作业:教材第113页第1题(2),练习二十五第3、5、6、16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除法复习课   因数→整数计算方法先,再,最后   除数→整数一看、二移、三对齐   运算定律   小数乘除法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   循环小数——无限小数   四舍五入法   近似数进一法   去尾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300-120+25×4   强调混合运算顺序。   二、添上括号,新课引入   计算300-(120+25×4)   提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算式里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明确: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如果小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组织反馈与交流。   2、做练习十一第5题。   (1)先出示左边的一组题,比较第一、二小题,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比较第二、三小题,说一说小括号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评价。   (2)出示右边的.一组题,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比较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反馈评价。   3、做练习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以及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4、做练习十一第7题。   学生自由读题,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整理条件和问题,在小组里讨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列综合算式解答。   反馈不同的解题方法。   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和列式的依据。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小数除法的异同,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1.5÷5 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理解算理。   5、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6、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集体订正。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 96.6÷42 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乙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   11.5÷5=2.3(元)12.6÷6=2.1(元)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7   学习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结合现实情景,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重点、难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易混点、易错点:感受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一些相反意义的量   学生认知基础:生活中见到过负数。   时间分配学20讲10练10   教法学法   自主探索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   一、自学例1   1、通过查资料了解“℃”和“℉”的含义,并学会看温度计的方法。   2、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上海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北京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   3、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不一样在哪儿?   4、那你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区分和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的呢?   二、自学例2   1、了解海拔的意义。   2、思考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3、试着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   学生活动教师助学课后改进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学生汇报预习情况。第二板块:根据预习情况,学习例1   (1)交流“℃”和“℉”的含义,说明我国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并指导看温度计的方法。   (2)交流: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上海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北京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   (3)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不一样在哪儿?   (5)那你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区分和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的呢?(零上4摄氏度记作+4℃或4℃,零下4摄氏度﹣4℃)   第三板块: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根据课本要求,记住读写方法。   学生看温度计,选择合适的卡片表示各地气温。   第三板块:交流学习例2   交流: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共同小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比海平面高8844米,通常称为海拔8844.43米,可以计作+8844.43米;比海平面低155米,通常称为海拔负155米,可以计作﹣155米。   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知识把这些数分类。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先指名读一读,再用正数或负数表示图中数据。   先读一读,再说说这些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三幅分别显示三个城市某一天最低气温的温度计图。   根据学生的预习,共同学习交流认识新知。   (4)上海的气温是零上4摄氏度,北京的气温是零下4摄氏度。以0摄氏度分界,一个在0摄氏度以上,一个在0摄氏度以下。一上一下,正好相反。   2.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4”读作正四,“+4”的正号也可以省略不写,直接把“+4”写成“4”。“﹣4”读作负四。   3.指导完成“试一试”。   (卡片上分别写有+11℃、﹣11℃、19℃、+19℃、﹣7℃、+7℃)   二:教学例2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2.出示例2中珠穆朗玛峰与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图。   三:初步归纳正数和负数。   ⑴出示+4、﹣4、﹣7、﹣11 、19、+8844.43、﹣155这些数,提出要求:前面,我们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以下的高度。大家仔细观察这些数,你能将它们分分类吗?   ⑵小结:像+4、19、+8844.4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7、﹣11 、-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⑶提问:正数、负数和0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关系怎样?   四:练习   做“练一练”1,2题   2.做练习一第1题。   3.做练习一第2题。   4、练习一4、5、6题。   五:作业   练习一第3题。   交流认识新知。   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根据课本要求,记住读写方法。   交流: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正数、负数和0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关系怎样?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课后反思   得:   首先,对教材的编排作了重新的审视。在教材编排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学习负数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经历“具体情境中的数——解释数的意义”这样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盈亏、收支、增减及朝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体验负数产生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   失:   《认识负数》单元的教学看似简单,教起来似乎觉得轻松,学生学习起来也看似轻松,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由于正负数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量,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的解决实际生活情境下的正负数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思考的问题。由于问题的存在,不得不想一些办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8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材第110 一112 页的内容及第113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 一4 题。   二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认识将旧知识转换成新知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2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和验算。   3 .通过学习回收有用垃圾的计算,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重点难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两周前,老师布置了一项调查、收集资料的作业: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主要有哪些生活垃圾?每种垃圾大约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哪些垃圾可以作为有用资源回收?同学们可以以生活的社区为单位分组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在下表中:   (二) 教学实施   1 .交流调查情况,并提出问题。   请学生将课前调查的情况进行交流,触发联想,让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融人环境教育中。然后老师把某个小组调查好的一份统计表用投影仪显示出来。如下表:   老师:我们知道纸张和废金属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呢?   请学生列出算式: + =   2 . 探讨" + "的算法。   (1) 尝试计算" + "。   老师巡视,然后将学生中的几种不同算法列举在黑板上。   ① + = + = =   ② + = + =   ③ + = = =   ( 2 )集体。   让学生分别对上述三种计算方法进行。达成共识:第一种算法正确,但不简便。将 和 通分时,没有找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而是找它们的公倍数,所以计算时数据较大,结果还要约分。第二种算法既正确又简便,先找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通分后再相加;第三种算法不对,算理错了。两个分数的单位不同,一个是 ,一个是 ,单位不   同的两个分数是不能直接相加的。老师用图加以说明:   ( 3 )归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在集体的.基础上,老师用课件动态显示 + 的计算的过程,边演示边说明:由于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是20 ,所以把圆平均分成20 份,这样 变成 , 变成 ,所以 + = + 。   老师:通过计算 + ,谁来说一说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怎样相加?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老师请学生打开教材第110 页,让学生将自己表述的语言和教材上的文字语言进行对照,学会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归纳异分母的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 .教学教材第111 页例1 的第(2 )题。   ( 1 )由验算引人异分母分数减法。   请学生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2 题。先做左边的两道小题。   - = ( ) - = ( )   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验算,方法有两种:一种重算法(将原式再算一遍);一种逆算法,逆算关系有两种,学生多数会用此法验算。   ① 利用关系式"减数+差=被减数"。   因为 + = = ,所以原式计算正确。   因为 + = ≠ ,所以原式计算错误。   ② 利用关系式"被减数一差=减数"。   因为 - = - = ,所以原式计算正确;   因为 - = - (结果为负数),所以原式计算错误。   学生完成后,集体讲评。利用实物投影将上述两种不同的验算方法展示出来,然后请学生表达计算的过程。当学生说到利用关系式"被减数一差=减数"进行验算时,着重让他们说一说 - (先通分,将 化成 )。   在学生说算法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归纳:异分母分数相减,也是先通分再相减。   ( 2 )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再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2 题中右边两道小题。   老师:"你会验算右边两道小题吗?请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请两名学生上台板演验算过程。集体反馈时,先请板演的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验算,然后请用"和一个加数"的方法进行验算的同学说一说,如何计算是 - 和 - 。引导学生把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减法中去。   老师:通过计算 + 、 - 等算式,你能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让学生自己归纳,然后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 3 )说明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老师指着学生验算的4 道题目,提问: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主要有哪些?它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吗?   4 .完成教材第111 页例1 的第(2 )题。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集体订正书写过程。   5 .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1 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每道题中两个分母的特征,是特殊关系的直接找出最小公倍数。   6 .完成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 一4 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四)思维训练   1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找出规律。   + + = + + + = + + + + =   应用上面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式题的得数。   + + + + + + =   2 .想一想,哪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的和是 ?   + =   (五)课堂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般情况下,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注意在通分时,为了计算简便,应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具:   长正方形纸片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分数。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意思?生:小明和小红要喝一杯水,小明说:“我一口能喝这杯水的.。”小红说“我一口能喝这杯水的。”师:两个人到底谁喝得多?生:(①分子相同时,分母越小,分数越大。②把一杯水平均分成2份,和平均分成3份,其中平均分成2份的,每一份多,所以小明喝得多。)   出图:   师:你们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生:小丽和小凯也要进行喝水比赛,两人都说:“我一口能喝这杯水的。”师:他们俩喝得一样多吗?生:(可能是一样多的,也可能是不一样多的)   出示图片中的两个杯子。   师:现在你能回答吗?生:小凯喝得多。虽然都是,因为小凯的杯子大,所以小凯喝得多。   师:原来相同的分数还表示不同的大小,你对分数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二、分数的再认识1、出图(书)   师: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生:林林和明明各拿一本书,林林说:“我看了这本书的。”明明说:“我也看了这本书的。”师:他们看的页数一样多吗?(学生讨论)   生:不一样多,因为两个人看的书的页数不同,所以它们的也不同。   2、看图讲故事出图:   师:你们爱吃蛋糕吗?笑笑就特别喜欢吃蛋糕,她对妈妈说:“我一次能吃块蛋糕。”结果妈妈笑了笑,给她拿来块蛋糕,笑笑怎么样了?这是为什么?生:(笑笑想的蛋糕是一个小蛋糕,妈妈拿来的是一个大蛋糕)   3、捐款:   师:淘气和笑笑为希望工程捐款,两个人商量好把自己零用钱的拿出来,这两个人捐款的钱数一样吗?为什么?生:可能一样,因为两个人的零用钱是一样的。可能不一样,因为两个人的零用钱是不一样的。   师:现在知道了淘气捐了10元,笑笑捐了8元,你知道了什么?生:淘气的零用钱有20元,笑笑的零用钱有16元。   三、画一画。   1、画一画。   分别画出下列各个图形的。   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为什么?   2、摆一摆。   一个图形的是□,画出这个图形。(生摆)   我的图形的是□□,摆出这个图形。(生摆)   3、圈一圈。   圈出下面图形的,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四、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   教材说明   密铺,也称为镶嵌,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变化和美的享受。教材在四年级下册就安排了密铺的内容,通过让学生观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密铺起来的图案,了解什么是密铺。本册教材中,通过实践活动继续让学生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进行密铺,从而进一步理解密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整个实践活动分为两个层次:   1.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哪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哪些不能密铺,使学生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由于学生已经了解了密铺概念,教材不再给出密铺的概念及图案,而是直接呈现了学生熟悉的6种平面图形(即圆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并提出问题哪些图形可以密铺。接着,让学生利用附页中的图形,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任选一种图形拼一拼、铺一铺,探索并找出可以密铺、不能密铺(圆形、正五边形)的平面图形,进一步理解密铺的特点。找出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后,再让学生实际铺一铺,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密铺,并感受这些图形的特点。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每次密铺的基础图形都是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同一种平面图形,两种或两种以上平面图形拼接在一起,也能进行密铺,但教材并不做要求。   2.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在方格纸上根据给定的两组图形设计密铺图案,计算出每次密铺中不同平面图形所占的面积,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用数学的眼光欣赏美和创造美。   这部分内容包括三部分:   (1)从实际出发引出问题,让学生从两组瓷砖中任选一组在方格纸上设计密铺图案,体验用数学的乐趣。这里的两组瓷砖,一组由两个形状和大小相同、颜色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另一组由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的'长度等于平行四边形长边所在的高)组成,前一组密铺可以是用同一种基础图形将平面密铺,后一组密铺则是用两种基础图形密铺平面。   完成设计的方式,可以由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也可以由教师准备好相应的图形卡片,让学生拼出。建议学生在画或拼摆密铺图案时,要有序地进行。   (2)综合运用有关密铺、面积等方面的知识,统计自己在方格纸上设计的图案中,每种基础图形一共用了多少块,以及所占的面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利用附页中提供的图形,自由地设计密铺图案,这种图案可以由一种或两种基础图形组成(也可以由多种基础图形组成,尊重学生的选择,但不要求),通过学生的创作及交流,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用几何图形进行美术创作的想象力,让学生体验自己创作的数学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主要是在数学活动中,借助观察、猜测、验证等方式解决问题。   (2)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一些密铺的图案,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一些密铺图案,课上展示给大家,以此帮助学生复习已了解的密铺知识,从直观上为学习新内容做好准备。搜集的图案可有多种,如由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一种基础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两种或两种以上基础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不规则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等。呈现图案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密铺图案是由什么基础图形组成的?   (3)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密铺平面时只用一种图形,比如圆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同时出示该图形的彩色卡片并贴在黑板上),请你们猜猜看,哪种图形能用来密铺?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和想像,然后再通过铺一铺等操作活动进行验证并获得结论。或者先让学生想一想他们见过的哪些图形能够用来密铺平面,教师根据学生说出的图形呈现相应的图形卡片,然后围绕学生说出的图形,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拼摆,找出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哪些图形不可以密铺,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并让学生任选一种可以密铺的图形铺一铺,上台展示并与大家交流拼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密铺的理解以及对图形性质的认识。   (5)在学生了解可以密铺的图形后,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密铺的知识设计地砖图案;也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密铺。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答案,大致包括建筑(地砖、篱笆和围墙)、玩具、艺术(图画)等几个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然后再让学生任选一组瓷砖,在方格纸上设计新颖、美观的密铺图案。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让先设计完的学生数一数自己设计的图案中,不同的基础图形分别用了多少块,所占面积是多少。   (6)展示作品过程中,引导学生比一比,看看谁的设计更美观、更有新意,激发学生之间互评作品,在交流中理解并接纳别人较好的方法。   (7)汇报交流之后,让学生进行更开放的设计活动,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艺术的密切联系,经历创造数学美的过程。   (8)要注意,后面的教材中会继续安排有关密铺的内容,例如较复杂些的密铺、密铺的方法等等,因此在这里注意不要拔高要求,如图形能够密铺的条件(同一顶点的各个拼接图形角的和为360)会在中学的教材中介绍,这里就不需要让学生研究。   参考资料:   密铺的历史背景   1619年数学家奇柏(J.Kepler)第一个利用正多边形铺嵌平面。   1891年苏联物理学家弗德洛夫(E.S.Fedorov)发现了十七种不同的铺砌平面的对称图案。   1924年数学家波利亚(Polya)和尼格利(Nigeli)重新发现这个事实。   最富趣味的是荷兰艺术家埃舍尔(M.C. Escher)与密铺。M.C. Escher于1898年生于荷兰。他到西班牙旅行参观时,对一种名为阿罕伯拉宫(Alhambra)的建筑有很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种十三世纪皇宫建筑物,其墙身、地板和天花板由摩尔人建造,而且铺上了种类繁多、美轮美奂的马赛克图案。Escher 用数日复制了这些图案,并得到启发,创造了各种并不局限于几何图形的密铺图案,这些图案包括鱼、青蛙、狗、人、蜥蜴,甚至是他凭空想像的物体。他创造的艺术作品,结合了数学与艺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让人对数学产生另一种看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1   教学内容:教材P7及练习二第3、5、6、7、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有关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认真计算与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出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都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都比被乘数大。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0.9×6 7×0.08 1.87×0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2、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   二、情景引入   1、教学例5。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非洲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   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取信息:   所求问题:(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所需条件:(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思路分析:   (1)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倍数的含义:谁来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是什么意思?(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野狗那么快,还要快。)   (2)追问提高学习新知的兴趣:   ①非洲野狗能追上他们吗?(非洲野狗追不上鸵鸟。)   ②“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该怎样列式计算呢?(生回答:56×1.3)   ③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3)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小结: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让学生独立计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并集体订正。   (4)指导学生用估算进行验算: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及结果,你认为对吗?你是怎么验证的?(板书验算,完善课题)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验算的方法:   ①用原式再计算一遍。   ②把这个算式的因数交换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对与否。   ③观察法:观察小数位数或第二个因数比1大还是比1小。   ④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师小结: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来检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用那一种就用那一种来验算。   (5)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书上的小朋友算得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因数中,56是整数,因数1.3中只有1个小数,所以积中小数点的位置点错了,应该点在2与8之间,即积应为72.8。   师:很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每个小朋友都要养成认真做题、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样?非洲野狗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由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刚才有同学提到56×1.3式子中第二个因数比l大,所以积就比被乘数大,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用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四、课堂小结。   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作业:5、6、7   课外作业: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10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及验算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重点难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具准备】   课件两盒铅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新课。   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师: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准备怎么拿呢?   生1: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生2: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1/2。   学生活动,一位学生拿出3枝笔,另一个学生拿出4枝笔。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他们拿出的枝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枝,一个是4枝,这是为什么呢?   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生:我们认识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多。   生:有可能数错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吗?   师:告诉大家总枝数是多少,1/2是多少枝。   生1:全部是8枝,1/2是4枝。   生2:全部的铅笔是6枝,1/2是3枝。   师:真的是不一样多,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二、练一练   1.看数学书说一说,小林和小明一样多吗?笑笑和小红一样多吗?说说理由。   2.画一画,说说画法对吗?为什么?还有别的画法吗?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1、2、3,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2.第4题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举例说明。第5、6题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四、思考题。放学后独立完成,课后讲评。   五、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分数的认识   8支铅笔装1盒1/2盒=4支   6支铅笔装1盒1/2盒=3支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结合实际展开教学。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已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拿水性笔,画一画,分数小游戏,辩一辩等活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不一样多。平时教学中还要多举些例子,可以培养学生对整体“1”的认识,为较难的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3   教学目标:   1、教给学生观察图的方法。   2、指导学生能够看图说话写话。   教学重点:   1、教给学生观察图的方法。   2、指导学生能够看图说话写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爱你们的班级吗。你们会在班级里积极的打扫卫生吗。打扫卫生的时候你们都做些什么呢。   下面老师给大家看看这幅画。)   二、指导观察   1、(出示插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图画,看图上画了什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三个同学)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正在打扫教室)谁能加上时间和地点完整的把这幅画说一说。(例:星期五,是学校大扫除的日子,小蓝在扫地,小红摆桌子,小楠在擦玻璃。)   2、同学们,他们在打扫卫生的时候动作是怎么样的。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3、请同学们前后四人小组讨论:同学们打扫卫生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4、全班汇报,指导说话。   5、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故事完整的说给大家听。   a.请几名同学把自己的故事说一说,师生共同评议。   b.自由的把故事内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三、写话指导   写一段话,也可以写几段话,刚才你是怎么说的,现在就怎么写,没学过的字写拼音,教师巡回指导。   四、交流评议   1请几名同学把他写的话念给大家听。   2放投影,师生共同评议。   五、附板书设计   六、展示几篇学生的文章。   盼盼同学:   放学了,我、小蓝和小楠一起在教室里打扫卫生。小楠负责擦玻璃,小蓝负责在教室扫地,我负责撮垃圾。我们一边打扫,一边唱歌,干得可高兴了。   素梅同学:   今天是星期五,一下课,同学们就背着书包离开学校。只剩我和小蓝、小楠三个人在教室打扫卫生。   我们大家分工合作,我撮垃圾,小蓝擦玻璃,小楠扫地。不一会儿,我们三个就干得满头大汗了。   梦丹同学:   今天一下课,老师就交给小红、小蓝、小楠一个任务。就是打扫教室的卫生。老师说:“小蓝,你把地扫好。小楠,你擦玻璃。   小红撮垃圾。”我们赶紧动手干了起来。小蓝把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的干干净净。小楠也把玻璃擦得亮晶晶的。小红把垃圾倒进了垃圾箱,看着我们打扫得这么干净,我们都笑了。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4   教学内容:   第10页例6及后做一做、练习二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应用迁移的方法来求积的近似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学生能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0.8×40.32×40.8×12.57.8×0.01   3.2×0.20.08×0.089.3×0.014.8-0.48   2、把下面各数精确到百分位。   0.256≈ 12.889≈ 40.00001≈   二、新授   1.教学教材第10页例题6.   (1)出示例题6: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3)生尝试练习。   (4)抽生板演:0.049×45≈2.2(亿个)   0.049   × 45   245   196   2.205   (5)分析订正: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或师提问:)   ①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根据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求0.049的45倍用乘法计算。)   ②结果2.205保留一位小数约是2.2是怎么来的?(根据四舍五入法:看小数部分的第二位小于五,就从第二位开始省略掉。)   (6)小结:当我们求出的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三、练习   1、完成第10页“做一做”。   生完成在练习本上,抽生板演,并说出四舍五入的方法。   2、课堂作业:第13页练习二1、2、3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5   教材简介: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学措施: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一课时   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   P2例1、做一做,P3例2、做一做,P7练习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0.343.50.20__.02   ②把353缩小到时它的1/10是多少?缩小到它的1/100呢?1/1000呢?   二、引入尝试:   大家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1)例1:燕子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3.5元=35角35×3=105105角=10元5角=10.5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3)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35×3×310.5元1/10105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4.8元的风筝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P2做一做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能不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呢?(生试算,指名板演。)   (1)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然后板书,并指名说是如何算的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扩大100倍72×5×53.60缩小到它的1/100360引导性提问:   0.72变成7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72×5算完了,再该怎么办?为什么要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到它的1/100。(提示: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计算   7×425×70.7×4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运用   1、填空。   4.5()0.74()×3×3×2×2()135()148   2、判断   13.5×22.703、   P2做一做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P7练习一第1、2、3题。   课后反思:   今天的教学法在学生预习后显得十分顺利,但在预习与作业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1、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小数乘法该怎样计算,由于教材中并无此类例题,要适当补充指导;   2、小数乘位数的竖式书写格式,学生中常见错误有如下几种:   3、32.3×12×124.6462.32327.66.9   4、计算中积的小数点末尾有0时,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5、计算结果中小数点末尾的0没去掉,化简。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6   教学内容:   教材P14练习三第4、6、7、8、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练运用小数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过程,熟练掌握小数乘法运算的简便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计算策略进行简便运算,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质疑引导,讲解。迁移推理,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回顾问题   1.回顾问题,加深认识。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那么在计算中你有什么感受?(指4-5名学生回答:包括学困生、中、优生)   学生说在小数的混合运算中运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也就是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出示练习   ⑴1.25×7.7×8=□×□×7.7   ⑵6.1×5.4+3.9×54=(□+□)×5.4   ⑶2.5×(10+4)=□×□+□×□   ⑷13×10.1=13×(□+□)=□×□+□×□   让学生在独立填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填空的依据,加深对乘法运算律的认识和巩固。(交流时找中下等学生回答)   2.运用定律,快速判断。   每组题中你只需在A或B中选一题来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你会选哪题呢?请你做在练习纸上。   A、(8×5.27)×1.25 A、4.5 × 99 A、2.3×0.6+2.3×0.4   B、(8×5.27)×1.24 B、4.5×100-4.5×1 B、2.3×0.6+0.4   为什么选?运用什么定律?(汇报时指名中等学生回答)   二、分层练习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出示练习。   0.25×368×40 1.7×101 7.8×9+7.8   5.5×9.8 12.5×2.5×0.8×4 19.7×5.3+4.7×19.7   学生独立练习的同时,指名板演,做后共同订正。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⑴出示教材第14页练习三第6题。   组织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分析:每箱有24瓶,每1.3元,则每箱要(24×1.3)元,图中一共有5箱,一共需要(24×1.3×5)元,该算式用交换律计算比较方便。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⑵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三第7题。   完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练习,并指出板演学生是否正确。   ⑶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三第8、11题。先理解题意,获取题目所给的已知信息,再由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方法。   三.拓展新知。   (1)说一说:7.69×101 2.5×(3.8×0.04) 0.125×72   观察这三道算式,哪个数最引起你的注意?你马上想到了几?它的好朋友8在哪里?你能找到吗?   小结:我们要找出能凑整的数时,要根据它不同的“藏”法,采用不同方法把它“找”出来。   ⑵试一试:1.5×0.8+1.5×0.2 1.5×0.8+15×0.02   第一小题:能直接说出得数吗?运用了什么定律。   第二小题:能直接说出得数吗?还能直接用运算定律吗?为什么?。   利用积不变,因数变化规律进行变形15×0.02=1.5×0.2,1.5×0.8+15×0.02=1.5×0.8+1.5×0.2出现了相同因数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小结:在不同的情况下,要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技巧把数进行凑整,使计算简便。   ⑶根据实际情况求近似数   每千克白菜0.45元,妈妈买了3.7kg,一共要付多少钱?   学生思考:   分析解答: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列出算式0.42×3.7≈1.67(元)   教师提示:因为人民币的最小面值是“1”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中,“分”所对应的是百分数。所以在计算有关钱的问题时,即使没有要求取近似数,如果最后结果的小数位数多于两位,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练习三   24×1.3×5   单价×数量=总价   0.42×3.7≈1.67(元)


选择样式

选择布局
选择颜色
选择背景
选择背景